內容簡介
從“權威人士”動用《人民日報》將習李鬥完全公開的手法看,黨中央已經毫不諱言對李克強和國務院實施的經濟政策的不滿。
中國經濟是由中南海南院的黨中央而不是北院的國務院負責的。問題是,黨中央雖然有獨享經濟大權的實力,卻無法證明有搞定經濟的能力。
制訂正確的經濟路線,並不一定要求最高領導者自己經濟學出身。要緊的是,最高領導者要有經濟感覺(sense),不然就放手給他人管。國內經濟學家常談起,當年和趙紫陽接觸,雖然趙沒經過正規經濟學訓練,但是趙有感覺。
從習李一貫的理念和幾年來他們用自己語言的講話或者批示中看,習李分歧已經非常清楚。李克強是“市場和民營經濟”派,習近平是“黨治、指令型和國有化經濟“派,習偏好的是前30年毛時代的經濟模式。
習李經濟路線的分歧引起人們對中國前景的擔憂。在中共體制下,經濟政策和路線的分歧可以是未來殘酷政治鬥爭的原因與口實。
章節
- 習近平拋棄鄧小平治國模式(p.5)
- 中國經濟發展滑入政治陷阱(p.33)
- 李克強和習近平的經濟路線分歧和是非(p.38)
- 政治是中國創新的最大阻礙(p.44)
- 新自由主義的失勢與中國經濟轉型的困境(p.50)
- 中國改革的正確方向是什麼?(p.54)
- 經濟 “ 權威人士 ” 文章的是與非(p.61)
- “ 權威人士 ” 再現身 中國鐵心 “ 去槓桿 ”?(p.66)
- “ 權威人士訪談 ” 與 “ 五一六通知 ”(p.70)
- “ 權威人士 ” 談的不是經濟(p.84)
- 藉由媒體發聲 習李鬥爭升級(p.88)
- 中國兩位最高領導人的分歧趨向公開化(p.94)
- 本屆中國總理不好做(p.102)
- 習近平用 “ 權威人士 ” 奪取國務院(p.109)
- 挺習貶李:駁《中國:六大不祥信號》(p.115)
- 中國成為經濟強國的秘密何在?(p.123)
- 決策層經濟新術語密集又自相矛盾(p.128)
- 中國危機威脅到每個人的財富(p.133)
- 中國央行的 “ 障眼貶值術 ”(p.140)
- 參加習總書記座談的經濟學家都是誰?(p.146)
- “ L ” 型釋放哪些經濟信號?(p.154)
- “ 中國製造 ” 邁向 M 型發展(p.161)
- 等不及國企改革,習總要給企業注射黨激素(p.167)
- 中國國企帶頭炒地皮(p.174)
- 國企地王盛宴和債務泡沫(p.179)
- 穆迪為何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p.185)
- 對中國市場化停滯的警告(p.192)
- 農業合作社是個注定失敗的方向(p.196)
- 中國放開二胎限制也不會有嬰兒潮(p.201)
- 北京打壓冬蟲夏草背後或有政治動機(p.207)
- 兩岸經濟新局:台灣真正的敵人是自己(p.215)
- 中國私營企業家喪失信心(p.229)
- 五大企業同時撤離,中國苦日子要來了(p.233)
- 北京方面的強勢嚇跑外資(p.240)
- “ 脫歐 ” 讓 “ 黃金十年 ” 失色了嗎?(p.245)
- 蘋果抄襲禁售 在華外企運營愈難(p.252)
- 迪斯尼用訴訟對付中國 “ 群狼 ”(p.259)
- 紮克伯格與習近平:兩個皇帝的博弈(p.265)
- 中美合作擴大 商業環境惡化(p.270)
- 北京 “ 高鐵外交 ” 在美國舉步維艱(p.275)
- 風向轉變 中國泛亞高鐵處處受阻(p.285)
- 德國人愛上中國投資者?(p.292)
- 德國成為中國企業併購首選目標(p.297)
- 中國 “ 投資馬車 ” 奔向異國的背後(p.302)
- 金錢外交發酵 中強歐弱局勢成形(p.309)
- 後記(p.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