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點閱:872

譯自:Artificial hells: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

其他題名: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作者:克萊兒.畢莎普著;林宏濤譯

出版年:2015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聯灃書報社總經銷

出版地:台北市

集叢名:critique:15

格式:PDF,JPG

頁數:498

ISBN:9789866049934

分類:藝術美學  SDG5 性別平權  

附註:含索引

書籍難度(SR):749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SR值是什麼?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由藝術家策劃、群眾來協作
人類對社會系統、存在境遇的另類對峙
一條必須深刻檢視的特殊取徑
 
參與式藝術對參與者以及觀看者傳達在日常生活裡被壓抑的種種弔詭,
並誘發出變態的、讓人不安的、愉悅的經驗,
讓我們得以重新想像世界以及我們的各種關係。
 
它既是世界裡的一個事件,同時也脫離世界。
 
自從1990年代以來,評論家和策展人大抵上都認為,參與式藝術究其極是個政治藝術:他們鼓勵觀眾和藝術家合作,而促進新的解放式社會關係。在世界各地,這種表現形式的捍衛者不可勝數,從諸如格蘭.凱斯特之流的史學家、布西歐和納托.湯普生(Nato Thompson)之類的策展人,到諸如夏儂.傑克森(Shannon Jackson)的展演理論家。
 
《人造地獄》是關於社會投入的參與式藝術的第一部歷史性和理論性概述,在美國稱為「社會實踐」。克萊兒.畢莎普探索二十世紀的藝術軌跡,檢視參與式美學發展中的各個關鍵時期。這個旅程遍歷了未來主義和達達派;情境主義國際;東歐、阿根廷和巴黎的偶發藝術;1970年代的社區藝術運動;以及藝術家安置團體。它以當代藝術家倡議的長期性教育計畫作結,例如赫胥宏、布魯格拉、阿塔莫和陳佩之。
 
自從2006年在《藝術論壇》(Artforum)發表的爭議性論文以來,畢莎普一直是少數勇於挑戰參與式藝術的政治和美學野心的人。在《人造地獄》裡,她不僅仔細檢查這些計畫的解放性主張,對於這些藝術作品所引發的倫理(而非美學)判準,她更提出了替代方案。《人造地獄》呼籲一個關於藝術和政治沒有那麼規範性的進路,提出一個更引人入勝的、讓人不安的、大膽的參與式藝術和評論的形式。
 
本書特色
 
1.「人造地獄」出自布賀東,針對1921年由達達主義者發起的一連串「遊覽和參觀」活動所寫的同名的遺作,在其中,他提出公領域的社會瓦解的劇烈位能。畢莎普以此為書名是要作為參與式藝術正面和反面的描述符號。
 
2.作者試圖找出對參與式藝術負責任的方法,關注它產生的意義、而不是只看過程。
 
3.本書為參與式藝術提供一種評論的進路以及對作品品質(社會影響)的判準,解決一直以來此類藝術缺乏評論距離的窘境。

作者簡介
 
克萊兒.畢莎普 Claire Bishop
 
紐約市立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著有《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是《參與》(Participation)雜誌主編。2008年,她共同策劃在倫敦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Double Agent」展,她也持續在Artforum、October、e-flux等雜誌發表論文。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作有:《等待哥倫布》、《文明的哲學》、《我的名字叫耶穌》、《神子》、《與改變對話》、《上帝的語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菁英的反叛》、《神話學辭典》、《啟蒙的辯證》、《眾生的導師:佛陀》、《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神在人間》、《隱藏之泉》、《法學導論》、《美學理論》、《愛在流行》、《南十字星風箏線》、《體會死亡》、《詮釋之衝突》、《藝術想怎樣?》等書。

  • PREVIEW 導讀 關係前後:你的參與不保證我的政治
  • INTRODUCTION 緒論
  • CHAPTER 1 社會轉向:協作及其不滿
  • CHAPTER 2 人造地獄:歷史前衛主義
  • CHAPTER 3 我參與、你參與、他參與……
  • CHAPTER 4 直言不諱的社會虐待狂
  • CHAPTER 5 社會主義底下的社會
  • CHAPTER 6 意外的訪客:藝術家安置團體和社區藝術
  • CHAPTER 7 以前的西方世界:1990 年代初期作為計畫的藝術
  • CHAPTER 8 代理式展演:將真實性外包
  • CHAPTER 9 教育性計畫:「你如何將教室帶到生活裡,宛如它是個藝術品?」
  • CONCLUSION 結論
  • INDEX 索引
  • ILLUSTRATION CREDITS 圖片版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