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管理與公民治理
點閱:75作者:汪明生著
出版年:2011
出版社:智勝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504
ISBN:9789577298171
分類:政治  SDG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附註:附錄: IM實務操作手冊等2種
書籍難度(SR):823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互動管理(Interactive Management, IM)為國際學界在因應與預應當前全球化與在地化下社會複雜系統工程之所需而發展,最大功能在於有效釐清與協助化解錯綜複雜與瞬息萬變的爭議與沉痾。IM 係由John N. Warfield於1980年代主要彙整動態程序的名義群體法與靜態結構的詮釋結構模式而成,在美歐、日本及中東等國家地區已成功操作約300個公私領域及第三部門的案例。自2000年由汪明生教授引進台灣,經資料翻譯、教材整理、團隊形成、案例篩選及實務操作,迄今已有高雄及澎湖等地柴山開放、加入WTO、博弈產業、第三部門、海西合作、社區警政、健保申報、左營萬年季、ECFA等20餘場重大議題的成功操作。
公共事務管理或公民治理的核心議題即是所涉個體間能夠理性、善意、水平(立足公平)地對話協商,並能結合當事人之價值判斷與專家之事實判斷,而得以有效兼顧聯結如此個體與群體之人際判斷方法當然愈形重要。自一般開會、腦力激盪、公聽會、德菲法、名義群體法、以至公民會議等40年來諸多方法的引進與實作,IM當為集其大成、操作具體、共識有效、且成果得以結構化的主要方法。
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條件往往根本深層地支持或制約公民治理的適用與成效。在台灣發展非前沿地區的澎湖與高雄的操作經驗中發現,即使IM堅持確保參與者得以暢所欲言、據理力爭,然卻往往尚需加上「打破形式」的前置努力,亦即避免參與者官式的場面話而能誘導鼓勵經獨立思考、深思熟慮後表達出與所討論議題真正相關的心底話。而在澎湖經約2年之數場成功操作後經口耳相傳與媒體報導,甚至得以至如寺廟及廣場等基層民眾聚集開講之場所舉辦。
另本書可視為筆者所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之續篇,其中所介紹之跨域治理操作步驟可以較完整全面及無縫接軌地結合對應公民治理中事實判斷的區域分析、價值判斷的專案分析與人際判斷的政策分析。書中並涵蓋兩岸合作與社會參與等數筆案例的數據分析、方法操作、結果詮釋及後續追蹤的詳盡描述,足供學習者及有識者參考引用。
作者簡介
汪明生
現職∕經歷:中山大學永久聘任教授。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學會秘書長。「公共事務評論」學術期刊總編輯。國科會「都會區環境品質評估大型計畫」環境管理組召集人(1990-1994)。國科會「當代中國發展途徑與兩岸非前沿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合作的跨域研究」總召集人(2011-2013)。Editor,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 Indiana University。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George Mason University。Fulbright Scholar (2003.07-)。大連理工大學海天學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報」海外編輯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兼任教授。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教授。武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公共事務學門規劃與評鑑委員。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