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點閱:252

其他題名:一九四七之後 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228非日常備忘錄

作者:蕭鈞毅[及其他10人]作

出版年:2025

出版社: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87889

ISBN:9789869863308

EISBN:9786269951765 EPUB

分類:歷史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小說家舞鶴有部作品叫《餘生》,循莫那魯道遺族的視角與話語,重塑並拆解霧社事件歷史,並細緻梳理倖存者那失語的哀傷。餘生,自是立在現在清流部落的紀念碑名字,但這兩個字,清晰地傳達了在歷史中遭踐踏殺戮後,唯一具體存留的意象。
大災難,或是破壞性事件,會直接衝撞某些人的人生,他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出現斷裂,生活會跌落谷底。但只要他沒有死去,就仍得天天睜眼,日日呼吸,繼續過活,將日子過下去,過得平常。只是這種日常,對那些人來說,已不像過往,而是夾帶著複雜的情緒和記憶,面對不同的處境與未來。
因此,「餘生」不只賽德克族獨有,台灣這塊土地在不同時期,承受不同殖民者的暴力對待,族群相殘,尤其是二二八乃至其後的白色恐怖,更是台灣幾個世代都無以迴避的歷史創傷,這傷仍未癒合,整個社會卻馴服黨國與歲月的碾壓,彷若失憶。只留倖存者度過餘生。但人生已經脫離尋常軌道的他們,又怎麼在這世道裡如常生活?
包含《餘生》在內的若干台灣版「傷痕文學」的書寫或創作,大抵都是這樣的方向。我一直認為,文學或是文化創作,是一種封存時代樣貌的媒介,透過具創造力的方式,製造某種斷代史。它並不只是要將歷史傳遞下去而已,還必須讓人瞭解、同理,甚至反思且警惕。錯誤不能重複,傷害不可再來。
從這角度看來,《1947 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從書名到內容,也都有這樣的企圖,作者不只重現二二八(或白恐)那段歷史背景,刻劃經歷者的思想與行動,甚至描述他們(後代)如何活下來,或是如何面對生活。例如施儒珍的孩子與他們那躲在牆裡大半生的父親,例如張七郎那再嫁媳婦生下的女兒,如何發現上一代的悲劇。透過非虛構書寫形式,這本書能讓讀者進入主角經歷的情境,跟隨著他們走過那個時代,一起思考、行動,並感覺他們的掙扎與疼痛。這樣的書寫策略,超越了過去單一當事人的口述故事,可以給予更廣闊的視角,給予更深刻的體會。

蕭鈞毅 |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獲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等。作品入選九歌出版《一○四小說選》,曾任電子書評刊物《秘密讀者》編輯委員。著有《遇見文學美麗島》(合著)、《百年降生:
1900-2000 臺灣文學故事》(合著)。
藍士博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二二八共生音樂節發起人,第三十八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類得主,「史明經典重建計劃」發起人。
陳令洋 |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創作書法與現代詩,曾參與編寫共生音樂節出版品《毋通袂記:1947 島國的傷痕》、《走過:尋訪二二八》、《回眸與追求:傳承不熄的暗夜微光》等書。
王俐茹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與林芳玫合著〈從英文羅曼史到臺語電影──《地獄新娘》的歌德類型及其文化翻譯〉,收錄在《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2017)。
李思儀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碩論研究主題為〈二二八事件期間雲嘉南地區青年學生的反抗行動〉。曾參與合著共生音樂節出版品《路lōo:天猶未光,欲行ê 路閣長》。現為社團法人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理事長。
王順仁 | 教育工作者,曾參與撰寫《這裡不是一條船——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回眸與追求:傳承不熄的暗夜微光》;主編《路lōo:天猶未光,欲行ê 路閣長》。
許宸碩 |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曾獲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組、「中興湖文學獎」、「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等。合著有《捷運X 殭屍》(海穹出版,2017.12)。
林雅婕 | 輔仁大學哲學系,現職藝文工作者。曾參與編寫共生音樂節出版品《走過:尋訪二二八》。
劉承欣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陳允元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目宿媒體文學顧問。著有《孔雀獸:陳允元詩集》(2011)、《百年降生:1900-2000 台灣文學故事》(2018,合著)。與黃亞歷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2016),獲台北國際書展年度編輯大獎、金鼎獎。
鄭清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現任前衛出版社主編、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臺灣文學物語」(2018-)計畫主持人。

  • 序1 永誌不忘之外/吳易叡
  • 序2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推薦/阿潑
  • chapter 1-1 導讀一.在故事開始之前:吾輩台灣文史青年如何重寫二二八?/陳允元
  • chapter 1-2 導讀二.不在二二八的時候討論二二八/鄭清鴻
  • chapter 2-1 牆裡的青年:新竹二二八與施儒珍/蕭鈞毅
  • chapter 2-2 八芝林三少年──郭琇琮、曹永和、施朝暉與他們的二二八/藍士博
  • chapter 2-3 畫裡畫外──張李德和的逸園興衰與陳澄波的故事/陳令洋
  • chapter 2-4 放送與收束:電波在二二八說的故事/王俐茹
  • chapter 2-5 二二八的遺緒:大內鄉的大逮捕/李思儀
  • chapter 2-6 掙困的靈魂/王順仁
  • chapter 2-7 林家人的奧德賽/許宸碩
  • chapter 2-8 再婚的生存牌坊/林雅婕、劉承欣
  • chapter 3 後記:創造新世代的集體追尋,那不熄滅的一點點光/藍士博
  • 版權頁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