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定位技術偵查之立法研究

點閱:14

作者:李欣儀作

出版年:2022

出版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博碩士論文系列

格式:PDF,JPG

頁數:172

分類:法律  

附註: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 指導教授: 吳耀宗博士 附錄: 1, 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選譯--2, 美國司法部Cell-site Stimulator說明原文--3, 我國科技偵查法草案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隨著科技發展及犯罪型態的改變,偵查人員仰賴各種新型態科技定位技術追蹤調查,在此背景下,引發使用科技定位技術偵查,造成干預隱私權等基本權之疑慮。找人,是犯罪偵查初始,也是刑事案件的基礎。使用科技定位技術偵查不僅是經濟成本考量,更重要的是面臨各種新型態犯罪,是與犯罪者相抗衡的唯一解決之道,在立法上是必須且迫切要面對的課題。

本文臚列我國實務使用之科技定位技術偵查工具,以介紹該項技術之原理、功能及偵查上運用做為開端,進一步討論使用科技定位技術偵查可能干預之基本權,並試圖在我國法尋找可能法源。在科技定位技術偵查探討,其一,是使用該技術涉及的基本權干預,包含獲取資訊的質與量不同,討論何界定合理期待隱私界線,及使用時間長短所造成之圖像效果。其二,是在強制處分令狀原則下,使用該項技術之發動門檻及層級化授權,及實施該項技術的要件、程序及相關法律規範。

在我國,科技定位技術偵查尚無明確之法律授權基礎,109年9月8日科技偵查法草案推出後,雖受到重視引發關注討論,惟目前仍在研議。本文以觀察美國法及德國法之文獻作為立法借鏡,於文末提出立法建議,以期能對我國科技定位技術偵查法律規範盡一份心力。在科技發展與保障人權的權衡,立法才能有效保障人權,期盼科技偵查法草案的推出是及時雨而不是曇花一現,能使執法人員執法有據,落實人權保障。
 
關鍵字:隱私權、科技定位偵查、全球定位系統、M化偵查、長期監視

李欣儀

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