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父母與成年子女不動產借名登記之法律關係
點閱:51作者:黃宥寧撰
出版年:2020
出版社:元照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博碩士論文跨領域系列
格式:PDF,JPG
頁數:222
分類:法律  SDG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附註:指導教授: 陳惠馨博士 電子版
書籍難度(SR):949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本論文旨在探討「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不動產借名登記法律關係」。
按借名登記係一法無明文直接規定,乃由學說及實務見解賦予其獨立法律地位之法律概念,而父母與成年子女雖屬特定親屬身分,但民法體系卻將雙方之間有關借名登記的財產互動關係,定位為基於契約自由而產生的一般私法行為,與常民的法意識想像有所不同。
緣此,本文先以法釋義學研究方法,整理有關父母與成年子女間不動產借名登記的法律概念,掌握法律規範上對於父母與成年子女間財產互動的預設想像,再以法實證學研究方法,透過判決分析,觀察法律實務運作上,如何處理父母與成年子女間對於不動產借名登記的爭訟案件。
本文發現,以父母與成年子女間不動產借名登記這個法律行為而言,法理和法律實務運作出現不一致的落差,造成當代法社會的失序。
為了瞭解規範和實務運作之間的落差源自何處,本文利用法制史研究方法,整理父母與子女財產關係之法制沿革,因此體認臺灣社會對於財產的法制觀點,係從傳統中華文化慣行的家產制,演變成繼受自西方法律精神的個人財產制,在此過程中,常民法意識同時深受文化與規範制度的交錯影響,導致當前的臺灣社會中,仍有部分家庭成員在傳統中華法文化與現代法規範精神中游移。
因此,有關父母與成年子女間不動產借名登記爭訟案件的解決之道,或許不在於只是單純地研析借名登記的適法性,或是借名登記關係下,出名人處分行為究竟屬於有權處分、無權處分還是折衷說,而是嘗試開啟一個法律文化的對話平臺,探詢兼容傳統法文化及現行法制精神的多元觀點,發展出適合臺灣社會的法制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