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煙歇:范煙橋的人生見聞

點閱:4

其他題名:范煙橋的人生見聞

作者:范煙橋原著;蔡登山主編

出版年:2019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 秀威資訊科技發行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血歷史:151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頁數:280

字數:90509

ISBN:9789578924604

分類:文化風俗人類  

書籍難度(SR):760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SR值是什麼?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內容簡介
酒力醒;茶煙歇,
卌年聞見從頭說。
 
等閒白了少年頭,
講壇口舌;文壇心血。── 吳江 范煙橋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個不夜城
華燈起 車聲響 歌舞昇平」──〈夜上海〉(原唱:周璇,作詞:范煙橋,作曲:陳歌辛)
 
范煙橋,在文史研究與小說、電影、彈詞、詩歌、作詞、猜謎等雅俗新舊文學領域多有建樹。他也是電影編劇,更是流行歌詞的寫手。「金嗓子」周璇所唱的〈夜上海〉,歌詞即為范煙橋之作。
 
1933年,范煙橋以歷年筆記整理成專集《茶煙歇》,由章太炎、吳湖帆題字作扉頁。書籍收集了范煙橋近40年的人生見聞,200多篇隨筆;說的是近代風雲人物,各地小處美食,登山遍覽之情,拍盡欄杆之意。人物軼事,有況周頤、石達開、翁松禪、胡雪巖、陳蛻庵、蘇曼殊、汪笑儂、畢倚虹、吳湖帆等;另有小說家言,《孽海花》、《三笑》、《珍珠塔》、《儒林外史》、《品花寶鑒》等;還有飲食之道和典故,談拙政園、燕子礬、瞻園牡丹、莫干山日出諸景物,述碧螺春、雞頭米、麥芽塌餅、閔餅、狀元糕、鴨餛飩與喜蛋等。書中所述均為其數十年間所經歷之事,又多涉及南社風流,說林軼趣,尤屬娓娓動聽,堪稱掌故筆記之佳著。
 
本書重新排版、點校,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精彩重現原書風貌!
 
本書特色
 
★民初作家、電影編劇、歌詞家──范煙橋近40年的人生見聞。
★內容多元,集文人軼事、地方名勝、小吃美食、小說評論於一書。
★重新排版、點校,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精彩重現原書風貌!

作者簡介
 
范煙橋 (1894—1967)
 
名鏞,字味韶,別署含涼生、鴟夷、萬年橋、西灶、喬木、愁城俠客等。因敬慕南宋詞人姜夔,取其詩句「回首煙波第四橋」(〈過垂虹〉)中的「煙」、「橋」兩字,合而為號。雖出生於吳江同里的書香門第,但范煙橋不喜經文,卻愛讀母親嚴雲珍所藏的彈詞和小說。
 
范煙橋在文史研究與小說、電影、彈詞、詩歌、作詞、猜謎等雅俗新舊文學領域多有建樹。是電影編劇,也是流行歌詞的寫手,周璇的〈夜上海〉和〈花好月圓〉就出自他的手筆。
 
「文革」期間,范煙橋與周瘦鵑、程小青被列為鴛鴦蝴蝶派的「三家村」而成為批判的對象。聽說他為避免釀成更大的災禍,把他一生視為心血的所有著作,包括從1915年起五十年沒有間斷的日記、手稿、信札、書籍在園中假山洞裡付之一炬,火連續燒了三天!半年多後的1967年3月28日在憂鬱中因心肌梗塞病逝在蘇州寓所,終年74歲。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 【導讀】 多才多藝的范煙橋和《茶煙歇》/蔡登山
  • 題辭/金鶴望、包天笑、柳亞子
  • 煙橋四十造像
  • 沁園春 自題茶煙歇
  • 鄰雅小築
  • 香蕉與酒
  • 洗城會
  • 蘇州頭
  • 鴿之性道德
  • 長春宮之剩粉殘脂
  • 豆餅
  • 殘餘之蘋果
  • 《三十三年落花夢》
  • 船娘
  • 西山訪古記
  • 李克用廟聯
  • 雲社
  • 況蕙風髦年置妾
  • 日人之食色
  • 侯葆三
  • 簑衣真人
  • 孫春陽
  • 《一文錢傳奇》
  • 海家濱
  • 王嘯桐
  • 硯稱三妙
  • 水鄉絕唱
  • 第四橋
  • 〈黃泉八景詩〉
  • 金文簡公之豔詩
  • 白蓮教與辰州符
  • 夢詰刪忠義
  • 七十二鏡
  • 八字
  • 劉海仙
  • 白頭夫妻
  • 爪哇婚禮
  • 山姿
  • 沈仲廉
  • 永福寺肉身
  • 烈士多情
  • 〈紅薇感舊記〉
  • 祕本說部
  • 《花月痕》
  • 陳蛻庵
  • 《三笑》
  • 西湖
  • 近視
  • 華嚴塔血經
  • 梅芬
  • 蘇州風物
  • 山東道上
  • 不倒翁
  • 水蜜桃
  • 盜受紿
  • 林將軍妻
  • 閑閑山莊
  • 法喜寺銀杏
  • 新嘉坡
  • 入我彀中
  • 葉湖別墅
  • 吳昜之節概
  • 彭雪琴不忘其舊
  • 五人墓
  • 左都御史
  • 匪窟
  • 八貓
  • 湖州之役
  • 鍾石泉
  • 殷侍郎
  • 神童
  • 吳江會館聯
  • 翁同龢
  • 閔餅與閔糕
  • 銀魚
  • 白話劇
  • 金屋藏尸
  • 酒人
  • 芳草園
  • 鳳凰蛋與貝葉經
  • 陸耀庭
  • 翁源
  • 張鴨蕩
  • 解差
  • 石達開詩
  • 平望城
  • 雙楊會
  • 病從口入
  • 馬如飛
  • 日本僧
  • 電傳詩文
  • 梅啟照
  • 陸青天
  • 婢有巨識
  • 異菊
  • 巨然山水
  • 蘇曼殊與麥芽塔餅
  • 醜道人斷情記
  • 程雪樓
  • 瞻園垂絲海棠
  • 丁芝蓀
  • 返老還童術
  • 《殘唐五代史》
  • 送夏
  • 楊家將
  • 吳語
  • 屯村報恩寺
  • 磁馬克與舞扇
  • 許瑤光
  • 大姨夫作小姨夫
  • 蟋蟀有潔癖
  • 賈璧雲
  • 南洋奇女子
  • 江曲書莊古物
  • 任立凡
  • 陸廉夫
  • 乾嘉時女子之裝束
  • 倡寮
  • 穿珠巷
  • 葑門與盤門
  • 陳武
  • 張曜
  • 朱竹垞風懷詩
  • 胡雪巖
  • 《彭公案》
  • 磁觀音
  • 小名
  • 鴟吻
  • 賣花
  • 柳敬亭
  • 包閻羅
  • 狄青
  • 太平天國之曆
  • 女說書
  • 舶趠風之神話
  • 金壽田
  • 湖州之潮音橋
  • 《歧路燈》
  • 李涵秋
  • 白雲庵籤
  • 王大覺
  • 傳笏堂
  • 銅殿
  • 俞金門
  • 《兒女英雄傳》
  • 豔尸
  • 陳名侃
  • 溥儀承統之異聞
  • 五色旗
  • 嫁杏
  • 唐家河命名之由來
  • 蝴蝶會
  • 半倫
  • 舒翹治梟
  • 明代罰紙之例
  • 大婚
  • 瑞士獨立之紀念郵票
  • 集崑劇名成詩
  • 梨花壓海棠
  • 喇嘛僧之頭
  • 洪武紙幣
  • 酒量
  • 培德堂牡丹
  • 畢倚虹與《人間地獄》
  • 楊惠之塑像
  • 跳板船
  • 翁印若
  • 俞丹若
  • 闕園聯
  • 杏秀橋
  • 破鏡重圓記
  • 輓詩創格
  • 《玉嬌梨》之三譯本
  • 鴨餛飩與喜蛋
  • 李揚材建國越南
  • 詩妓李蘋香之詞
  • 爪哇
  • 太監非旗籍
  • 既醜且美
  • 捕蛇
  • 江霄緯
  • 嚴修之自輓詩
  • 翁烏龜
  • 愛國新詞
  • 《梅花夢》
  • 粵曲
  • 古代外國文字
  • 楊乃武
  • 龍么妹
  • 嚴一帖
  • 卦轎
  • 二文錢
  • 婢星
  • 楊白花
  • 《珍珠塔》
  • 《翩鴻記》
  • 查潘鬥勝
  • 莫干山觀日出
  • 和合
  • 女詩人
  • 惠蔭秋禊記
  • 官樣文章
  • 蘇城光復小記
  • 越縵佚詩
  • 潘小姐
  • 雞頭肉
  • 午睡
  • 狀元糕
  • 節料
  • 濟南之泉
  • 陳佩忍之〈贖碑記〉
  • 《三借廬筆談》
  • 懷珠閣本事
  • 口技
  • 訪問之約
  • 白話文
  • 七錢三分五釐之銀幣
  • 豪賭
  • 黃摩西
  • 伯先公園
  • 詩人不治生產
  • 宋詞
  • 西王母
  • 獅子山招國魂
  • 致語與開篇
  • 燕子磯俯瞰
  • 紅槍會
  • 小頑意
  • 汪笑儂
  • 范孝子
  • 《品花寶鑑》
  • 三保太監下西洋之張本
  • 《南巡祕記》虛實參半
  • 李印泉之守正
  • 羅癭公與程豔秋
  • 《水滸》之作者問題
  • 美人蕉
  • 素火腿
  • 白門柳
  • 《字觸》
  • 吳俗
  • 行春橋串月
  • 賽珍珠之英譯《水滸》
  • 雙爵室鑑古
  • 柳亞子點將
  • 老泉非老蘇
  • 南社二十周年
  • 黃花慧業錄
  • 學士屈為勤務兵
  • 清世說
  • 詩家谷歸客談
  • 八千里行雲踏月記
  • 《孽海花》
  • 夢中夢
  • 古之徑賽
  • 《儒林外史》之作者
  • 楓橋詩訟
  • 紅豆
  • 碧螺春
  • 立夏見三新
  • 蘇蔬
  • 杏壇花雨
  • 茗飲
  • 拙政園
  • 元夜觀燈記
  • 六局
  • 再生
  • 祀孔鼓詞
  • 南洋勸業會
  • 同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