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士可殺而不可辱」,以表明文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從古到今,不少有骨氣的文人為了這句話的精神,以及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不惜犧牲生命,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其實極為可悲,因其擁有因言和因文而殺士的傳統,讓作為士的這類人只能在「殺」和「辱」二者間取其一。因此作者認為,對於一個國家和政權來說,這句話必須是:「士不可殺才不可辱」! 本書是作者以文人的眼光、感受和表述方式,提出對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生態與歷史負載的思考,書中亦有一部份談到作者對某些哲學問題的思考與見解。
同書類書籍
古語說:「士可殺而不可辱」,以表明文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從古到今,不少有骨氣的文人為了這句話的精神,以及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不惜犧牲生命,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其實極為可悲,因其擁有因言和因文而殺士的傳統,讓作為士的這類人只能在「殺」和「辱」二者間取其一。因此作者認為,對於一個國家和政權來說,這句話必須是:「士不可殺才不可辱」! 本書是作者以文人的眼光、感受和表述方式,提出對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生態與歷史負載的思考,書中亦有一部份談到作者對某些哲學問題的思考與見解。
適讀年齡 | 書籍難度(SR) |
---|---|
一年級 | ~284 |
二年級 | 284~357 |
三年級 | 345~404 |
四年級 | 395~453 |
五年級 | 449~508 |
六年級 | 478~536 |
七年級 | 496~566 |
八年級 | 503~581 |
九年級 | 535~622 |
十年級 | 602~659 |
十一年級 | 646~708 |
十二年級 | 661~720 |
高於十二年級 | 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