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構想多借自舊點子;懂得怎麼借、如何用,就決定了你的創造力!
本期目錄:
步驟1:界定——明確指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步驟2:借用——從有類似問題的地方借來構想
步驟3:結合——連結與混搭借來的構想
步驟4:醞釀——讓這些構想逐漸醞釀成解決方案
步驟5:評斷——找出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步驟6:補強——排除缺點,發揮優點
主題看板:
借用才智(Borrowing Brilliance)
喜歡玩噗浪或Facebook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你丟出一個問題或訊息時,熱心的朋友們會開始提供意見,讓這個訊息不斷被改寫、討論、新增,最後成為一個讓你滿意的答案。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點子經過發酵的化學反應,最後創造出另一個新的點子。許多創意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下產生的,在3M的便利貼牆上、維基百科的編輯資料庫中,都運用了這種方法。
由此可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創意往往是從既有的點子開始;第二,創意可以被改造與重新包裝。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從成功的企業中借用或學習他們的做法,再把這些靈感發展成對自己公司有利的創意。
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創新的方式就是靠借用與連結。賈伯斯時常關注市場的動態,只要有新科技或新產品推出,經過觀察與了解後做改良、借用或連結,是蘋果電腦擅長的手段。MP3隨身聽iPod和智慧型手機iPhone是改良市場產品的結果,而當年iMac上的USB介面,則是前所未有的借用與連結。蘋果電腦極少自己發明全新技術,他們把技術從實驗室拿出來,以簡單好用的方式交給一般人。要把創意連結在一起,則需要涉獵多元文化與豐富人生經驗。
美國創造力大師山姆.哈里森(Sam Harrison) 也認為,設計工作者不僅要憑藉自己的能力開發新點子,還要不斷從外面的世界借用創意,因為創意多半不是靈光乍現,設計工作者的點子及異想,其實都是從平日大量且全方位、多面向的閱讀、觀賞、旅遊及享受人生點滴所累積下來的,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再從資料庫中提領出來。哈里森的著作《IdeaSpotting》就透露幾個尋找創意的方式,其中就包括向別人借創意與從大師作品尋找靈感。
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於1920年代到美國發展,初期曾有一段時間努力重畫大師的經典作品,藉此鍛鍊正統的古典繪畫技巧。後來,德庫寧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了古典巴洛克畫派大師魯本斯(Rubens)的技巧,融合古典與現代,創造出一種屬於他自己的繪畫風格。
1950年代,美國速食業者在門市加設了汽車通道,讓顧客不用下車就能消費,不久後銀行、乾洗店也都仿效這種做法,後來各行各業都有人使用汽車駛入通道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類似方法,探究卓越企業如何解決問題,然後從中找出可以借用的點子。
行銷專家威爾森(Earl Wilson)曾說:「發現電的人或許是富蘭克林,但最後真正賺錢的,卻是發明電錶的人。」市場瞬息萬變,公司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創意。萬一本身缺乏創意,就必須懂得如何完美借用他人的創意。細心觀察別人的成功範例,然後去蕪存菁,或者檢討別人招致失敗的慘痛教訓,都足以激發出嶄新創意,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善用他人的智慧,將已知的成功案例運用到自身,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將借來的創意發揚光大,造福更多群眾,對全人類的發展反而比堅持從零開始原創更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