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細節裡,思考生命。
智慧,就是在每個當下,洞察真相。
《關於活著這件事》是克氏作品的精選集,文中如實描述克氏在散步時與大自然的互動,也與來訪的各界人士探討自我的真相。這些西方的心理學家、科學家、教授和宗教領袖等等,帶著各自的專業背景和經驗,前來向克氏討教真理,共同探索契入實相的途徑。但克氏永遠本持著徹悟時的見解,主張「實相是無路可循的」: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實相。實相必須被探究出來,但這種探究不能有任何公式。你必須在方向不明的大海裡冒險,而這個沒有方向的大海就是你自己。你必須起身出發去探究你自己,但不能按照某個計畫或模式,因為這麼一來就不叫探究了。探究會帶來喜悅--不是可以被憶起或做比較的享樂,是永遠煥然一新的喜悅。
這一套三部曲著作,大部分出自美國克氏基金會(Krishnamurti Foundation of America)所發行的早期全集,是克氏最簡明易懂的系列作品之一,遠比後期教誨的反覆辯證,更能展現出「真理是不講情面」的風範,徹底呈現了克氏直言不諱的洞見。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
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性靈導師,一生走遍全球超過六十個國家,向世人傳達正視人心、了解實相、認識愛與恐懼的教育理念。
克氏十四歲時被「通神學會」的通靈人認為是擁有最純淨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1925年悟道,但四年後他解散了信徒為他成立的宗教機構,退出「通神學會」,宣布有生之年不再成立任何形式的組織,因為他認為真理不存於任何人為的組織中,純屬個人的了悟。
捨棄了所有的形式之後,克氏開始真正光華四射。除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克氏有近八年的時光獨處,身心化於純然的覺察當中,與至愛的一切合一;他遠赴歐美各地以及印度公開演講、傳播他的教言,幫助人類從無端的恐懼和無知中徹底解脫。赫胥黎、亨利.米勒、羅洛.梅、卓別林等當代重要知識份子都樂於與他交遊,並曾於他們的著作中談到這奇異而美好的經驗。自願追隨的門徒將克氏的教誨整理、紀錄後出版成70多種著作,在世上流傳至今,從來未曾絕版。
章節
- 譯序/胡因夢(p.8)
- 三位虔信的自我主義者(p.10)
- 認同(p.14)
- 閒談和擔憂(p.17)
- 思想和愛(p.19)
- 寂然獨處與孤立(p.21)
- 弟子和指導靈(p.23)
- 窮人和富人(p.26)
- 儀式和改變信仰(p.29)
- 知識(p.32)
- 社會地位(p.35)
- 政治(p.38)
- 體驗當下(p.41)
- 美德(p.43)
- 心的樸實性(p.46)
- 人格的切面(p.48)
- 睡眠(p.50)
- 關係之中的愛(p.53)
- 已知和未知(p.56)
- 追尋實相(p.59)
- 敏感性(p.63)
- 個人和社會(p.66)
- 自我(p.69)
- 信仰(p.72)
- 空寂(p.75)
- 放棄財富(p.77)
- 重複誦唸與感官刺激(p.80)
- 收音機和音樂(p.83)
- 權威(p.85)
- 冥想(p.88)
- 憤怒(p.91)
- 心理上的安全感(p.94)
- 界分性(p.98)
- 權力(p.101)
- 虔誠性(p.103)
- 滿足(p.106)
- 語言文字(p.108)
- 意見和事實(p.111)
- 延續性(p.114)
- 自我護衛(p.117)
- 我的道路和你的道路(p.120)
- 覺知(p.126)
- 孤獨(p.132)
- 一致性(p.136)
- 行動和理念(p.140)
- 都市裡的生活(p.143)
- 煩惱(p.146)
- 精神領袖(p.149)
- 刺激(p.153)
- 煩惱和逃避(p.156)
- 真相與應該如何(p.160)
- 矛盾(p.163)
- 忌妒(p.167)
- 自發性(p.170)
- 意識和無意識(p.173)
- 挑戰和反應(p.176)
- 佔有慾(p.179)
- 自尊心(p.183)
- 恐懼(p.188)
- 我該如何去愛(p.191)
- 追求結果是徒勞無益的(p.196)
- 對至樂的渴望(p.199)
- 思想和意識(p.203)
- 自我犧牲(p.206)
- 火焰與煙(p.209)
- 被妄念佔據的頭腦(p.213)
- 思想的止息(p.216)
- 慾望和衝突(p.219)
- 沒有目標的行動(p.223)
- 因與果(p.227)
- 遲鈍(p.231)
- 行動中的清明性(p.235)
- 意識形態(p.239)
- 美(p.244)
- 整合(p.248)
- 恐懼與逃避(p.253)
- 剝削和活動(p.259)
- 飽學之士或智者?(p.264)
- 靜止和意志力(p.269)
- 野心(p.274)
- 滿足(p.279)
- 智慧不是知識的累積(p.284)
- 分心的活動(p.289)
- 時間(p.294)
- 痛苦(p.299)
- 感官覺受與快樂(p.304)
- 如實看見誤謬(p.309)
- 安全感(p.313)
- 工作(p.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