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

點閱:2015

譯自:White trash:the 400-year untold history of class in America

其他題名:美國400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 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

作者:南西.伊森伯格(Nancy Isenberg)著;王怡芬譯

出版年:2019[民108]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出版地:新北市

集叢名:美國學:4

格式:EPUB 流式

ISBN:9789578654457

分類:歷史  社會學  SDG10 減少不平等  

書籍難度(SR):746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SR值是什麼?

內容簡介
 
揭露美國史的黑暗面,顛覆《獨立宣言》編織的美好神話
 
在這個宣稱「人人平等」的國度,被歧視的不是只有黑人而已,
忽視階級的存在,已經成為美國虛構的認同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關於孤兒、流浪漢、罪犯、紅脖子、泥巴佬的故事
四百年前他們被當作垃圾從英國驅離,
但在「人皆生而平等」、「階級社會神話」的建構下,
他們背負的羞辱始終揮之不去。
 
南西.伊森伯格在這本因為「川普現象」而一時洛陽紙貴的暢銷書當中,探討一個過去從來沒有被重視、甚至是刻意被隱藏的沉痛議題:貧窮的白人,也就是所謂的「白垃圾」。
 
伊森伯格過去曾對2008年與歐巴馬競爭的共和黨副總統參選人沙拉.裴林這位典型的鄉下白人女性評論說:「當選舉被改造成一個有三個大舞台的馬戲團,會跳舞的熊總是有機會贏。」回頭來看,她這句尖銳的批評完全預言了十年後的美國。2016年把川普送進白宮的那群選民,已經永久性地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生態與文化。
 
從最初的英國殖民時代到今天,美國社會裡一直都有許多家徒四壁、甚至根本無家可歸的窮人。美式英文當中有千奇百怪種尖酸刻薄的詞彙反映了對白皮膚的社會底層的歧視,譬如說waste people、rubbish、lazy lubbers、crackers、hillbilly、red neck、mudsill等等。連小孩也不例外。在南北戰爭前,特別面黃肌瘦、穿著破爛、無所事事的白人小孩,就被稱為「吃泥人」或是「沙丘人」。
 
美國過去一向都自詡為一個沒有階級、機會平等的樂土。任何人,任何踏上這片土地的移民,在憲法保障的自由與財產權之下,只要勤奮工作就可以向上流動、出人頭地。但伊森伯格透過對歷史文獻、名人傳記、以及科學統計的調查,證明了四百年來美國歷史上充滿了不為人知的黑暗故事。
 
最初的殖民地並非都是為了宗教自由而來的,更多的是英國政府刻意把那些他們認為血統不良的社會殘渣驅趕、遣送到漫無人煙的荒原。因此,民主理論之父洛克在他的《卡羅萊納基本憲章》當中,不只是贊同奴隸制,還刻意建構一個半封建的貴族社會,所有商品與土地都依照固定的階級分層來分配。
 
《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湯瑪斯.傑佛遜被公認為美國民主與平民精神的捍衛者,但事實上他本人蓄奴且過著貴族般的生活。他是維吉尼亞士紳,就讀於頂尖的威廉和瑪麗學院,購入大量歐洲奢侈品,是個十足的享樂主義者。他對低下階層的同情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巨富之上。象徵美國人「白手起家」神話的富蘭克林事實上並非白手起家,而是靠著與權貴建立了密切的人際網絡。他還懂得透過穿著打扮贏造出個人成功的形象。
 
十九世紀的南北戰爭與共和黨的興起與貧窮白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階級問題與黑奴問題一樣都是南北戰爭的起因。在戰後的重建時代,底層白人被迫與剛被解放的黑奴競爭,近代優生學的誕生更使他們加倍被污名化,諸如老羅斯福總統等人更是優生學的大力支持者。
 
美國夢就像雙面刃,成功殺出一條血路的人士,
大多會指責試圖跨越階級卻失敗的魯蛇,
他們越是無法致富翻身,越是被視為無可救藥的垃圾。
 
到了二十世紀,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與詹森總統的「大社會」等社會改革計畫都以改善貧苦大眾為主要目標。因為有了電視,他們的處境被更多美國大眾看見,他們的遭遇也越來越進入美國政治議題討論的核心。然而,儘管有詹森、卡特、柯林頓等「鄉巴佬」、「紅脖子」總統,底層白人的汙名仍未洗刷,被視為口音濃厚、長相古怪、道德敗壞、身體不潔,除了「複製父母的悲劇」之外一無是處的社會殘渣。
 
為什麼「白垃圾」始終存在?為什麼美國能漠視一群人飽受制度、文化、語言上的歧視?伊森伯格透過對《卡羅萊納基本憲章》、《窮理查年鑑》、《梅岡城故事》、《根》,乃至於《美國偶像》、《誰是接班人》等當代綜藝節目,以及無數政治人物的演講與傳記的分析得出相當令人悲觀的結論。一方面「美國夢」就像雙面刃,它提供通往成功的機會,也創造歧視失敗者的藉口。富裕的中產階級往往回頭拆掉賴以翻身的階梯,抨擊政府援助弱勢的福利政策,以此鞏固自己彷彿高人一等的身分。

作者簡介
 
南西.伊森伯格(Nancy Isenberg)
 
南西.伊森伯格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國史教授,早期美國歷史專家。她的第一本書《南北戰爭前的性與公民權》(Sex and Citizenship in Antebellum America)考察美國女權運動的起源,並獲得「早期美國共和史學家學會」頒發1999年度好書獎。
 
她的第二本書《墮落的國父:艾隆.伯爾的一生》(Fallen Founder: The Life of Aaron Burr)獲選為「歷史閱讀俱樂部」首選,並入圍《洛杉磯時報》傳記類好書的。第三本書《麥迪遜與傑弗遜》(Madison and Jefferson)為與安德魯.伯斯登(Andrew Burstein)合著之作,獲選2010年《柯克斯書評》非虛構作品前五名。她於2016年憑《白垃圾》一書贏得「前哥倫布時代基金會」(Before Columbus Foundation)的「瓦特與羅溫菲爾評論獎」,並名列知名網站Politico年度推薦書單第四名。
 
寫作之餘,伊森伯格長年受邀至C-SPAN有線公共事務網絡、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等媒體談書,並從歷史角度評論當代美國的政治與文化問題。新書《民主的挑戰》(The Problem of Democracy: The Presidents Adams Confront the Cult of Personality)將於2019年出版。
 
譯者簡介
 
王怡芬
 
師大英語系學士,英國新堡大學口筆譯碩士。十八歲前視文學為避難所,十八歲後欲以學術安身立命,現為GRE教師與中英口筆譯者。願將自負真空,成為中英兩端讀者之間的傳聲管。譯有《烈焰焚春:從埃及革命到伊斯蘭國,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如何墜落人間煉獄?》

  • 封面
  • 目次
  • 推薦序 從《白垃圾》看美國的修正史觀
  • 前言
  • 導論 我們遺忘的寓言
  • 第一章 丟垃圾:荒地與廢人的新世界
  • 第二章 洛克的呆伯樂土:卡羅萊納和喬治亞殖民地
  • 第三章 富蘭克林的美國種:中庸人口學
  • 第四章 傑佛遜的垃圾:奇異的階級地形學
  • 第五章 傑克遜的南方窮白人國:佔居者的心聲
  • 第六章 純種白垃圾與窮白垃圾:壞血統、混種與吃土者
  • 第七章 南北戰爭乃階級戰爭:懦夫、膽小鬼與泥巴佬
  • 第八章 優生學時代:名門純種和南方佬
  • 第九章 被遺忘之人:向下流動與經濟大蕭條
  • 第十章 窮孩子的偶像:貓王、格里菲斯與詹森的偉大社會
  • 第十一章 紅脖子尋根之旅:《激流四勇士》、卡特兄弟和費譚美
  • 第十二章 紅脖子堂堂登場:從柯林頓到莎拉.裴琳
  • 後記 美國異種:白垃圾的傳統
  • 註釋
  • 版權頁
同書類書籍